子宫内膜癌的多基因panel检测
子宫内膜癌是林奇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2%-6%,林奇综合征的致病基因是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携带这些基因胚系突变的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终身风险为20%-70%。除此之外,携带PTEN基因致病突变的Cowdn综合征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终身风险高达28%。 BRCA1和BRCA2基因的胚系突变与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征相关,携带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患者患卵巢癌(尤其是高等级浆液性卵巢癌)的终身风险分别为39%-54%和11%-27%。BRCA突变同时也与其他癌症相关,最显著的为乳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近来有研究证实,BRIP1,RAD51D和RAD51C基因的胚系突变与卵巢癌的风险相关,风险范围在10%-15%,其中RAD51C和RAD51D基因与浆液性卵巢癌相关。虽然研究评估了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关系,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德裔犹太人的浆液性癌症。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阐述BRCA1,BRCA2,RAD51D,RAD51C和BRIP1基因的胚系突变在遗传性子宫内膜癌中扮演的角色。类似的,对最初疑似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征的乳腺癌女性患者进行检测,发现DNA错配修复缺陷,但无BRCA基因突变。该研究测试的25个基因,不仅有与遗传性子宫内膜癌最相关的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也包括了其他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相关遗传性癌症基因。 传统检测疑似遗传性癌症的方法,是先根据患者的个人和家族史判定疑似的综合征,然后检测与该综合征相关的基因是否具有胚系突变。但鉴于癌症类型在不同的综合征之间有重叠,就需要同时测定多个综合征相关的基因。而这正是多基因Panl的优势所在,用一份血样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可同时快速检测多个遗传性癌症综合征相关的基因。该研究运用多基因Panl,目的是确定在未选择的良好表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队列中,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基因胚系突变和其他综合征相关的基因胚系突变的发生率。同时对根据组织检测结果(免疫组化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和MLH1甲基化分析)提示具有林奇综合征的个体进行分类,分析胚系突变的有无与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研究共收录名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66位由于DNA含量不足未进行胚系突变检测,参与检测的名患者的临床表征如下所示,其中例通过肿瘤组织检测(免疫组化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和MLH1甲基化分析)认定为疑似林奇综合征。 胚系突变分析结果显示35例患者(9%,95%CI=6.48-12.54)在任一基因上携带有害突变,其中22例患者(6%,95%CI=3.65-8.61)在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上携带有害突变,包括3例MLH1突变,5例MSH2突变,2例EPCAM-MSH2突变,6例MSH6突变,6例PMS2突变。 其余13例携带有害突变患者中,其中4例携带CHEK2突变,剩余9例分别在APC,ATM,BARD1,BRCA1,BRCA2,BRIP1,NBN,PTEN和RAD51C基因上携带有害突变。其中高外显率基因(MLH1,MSH2,MSH6,PMS2,EPCAM,BRCA1,BRCA2,PTEN,APC)突变占比约为74%。 21例携带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有害突变的患者进行过免疫组化或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其中2例(9.5%)结果为散发性癌症。12例携带MSH6和PMS2有害突变的患者中,10例确诊年龄大于50岁,8例无林奇综合征相关癌症的家族患病史。非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有害突变携带者均为浆液性肿瘤,其中3例患者分别携带BRCA2,BRIP1和RAD51C突变。 该研究共有三重结论,首先,目前判定各综合征的临床标准均是基于个人和家族患癌史,但通常可能会出现同时满足两种以上综合征的情况,是仅通过临床标准无法准确区分的;其次,对肿瘤样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和MLH1甲基化分析是目前的金标准,可以对明确的林奇综合征患者进行判定,但对于非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的携带者无法进行识别;最后,多基因panl对未选择的子宫内膜癌样本进行检测是可行的,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帮助识别更多癌症易感基因突变,并具有可用的NCCN管理指南。 参考文献 1.RingKLtal.Grmlinmulti-gnhrditarycancrpanltstinginanunslctdndomtrialcancrcohort.ModPathol.;29(11):1-.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eimoyan.com/zgnmjc/1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广州妇科医院子宫内膜息肉要做哪些检查
- 下一篇文章: 徐琳教授谈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治疗